都市更新聽起來很美好,但對自住型老住戶與換屋族來說,最擔心的還是「要不要自付錢?分配會不會不公平?都更後住不起怎麼辦?」
本文從財務負擔的角度,帶你看懂分配比例、補貼金額與安置安排,讓你在談判時不被建商「牽著鼻子走」。
一、都更分配比例怎麼算?一樓與高樓層差多少
分配比例的計算方式是什麼?
都更分配比例以「權利價值」為基準,計算時會考量:
- 土地價值:地段越好、持分越大,分到的坪數越多
- 建物價值:屋齡越新、結構狀況好的房子,權利價值也相對高
- 公共設施分攤:樓梯間、車位等公共空間會被計入,導致實際分回面積縮小
簡單舉例:假設一個舊公寓都更後每坪市場價值 80萬元,若你的權利價值經估算為 2000萬元,更新後可能分回 25坪左右的新屋。
一樓住戶與高樓層的分配有什麼不同?
一般來說,一樓戶的土地持分最大,權利價值通常比高樓層高,因此分配比例也更有利。但實務上,建商往往會用「樓層價值調整」壓低一樓戶的分配。
案例比較:
- 一樓戶:土地持分大,權利價值假設 2500萬,可分回約 30坪
- 高樓戶:土地持分少,權利價值約 1800萬,分回約 22坪
找房趣提醒:一樓住戶在談判時要特別注意樓層價值調整係數,避免因為建商的算法導致分配被壓低。
二、都更住戶要付錢嗎?自備款怎麼算
什麼情況需要自付錢?補差額的關鍵是「權利價值」
住戶最常問的就是:「都更會不會要我掏錢?」其實要不要自付錢,關鍵就在於更新後新屋的價值與你原本房子的「權利價值」差距:
- 不需補款:若新屋的分配價值 ≤ 你原本的權利價值,就不用再付錢
- 需要補款:若新屋價值 > 權利價值,就得自掏腰包補足差額
自備款大概多少?
假設新屋每坪單價 80萬元,你分回 30坪的新屋:
- 新屋總價 = 80萬 × 30坪 = 2400萬元
- 你的權利價值 = 2000萬元
- 需補差額 = 2400萬 – 2000萬 = 400萬元
也就是說,你至少要準備 400萬自備款才能順利分回新屋。
三、都更後住不起怎麼辦?補貼與安置有解方嗎
都更期間可以領租金補貼嗎?
大部分縣市政府都有提供租金補貼,幫助住戶在施工期間能負擔外租房屋的費用。補助金額依縣市與家庭狀況而異,以台北市為例:
族群類別 | 每月補助金額 | 補貼期間 |
一般戶 | 6000~8000元 | 約2~3年,視工程期長短而定 |
弱勢戶(低收入、中低收入、身障家庭) | 最高可達12000 | 工程期內,必要時可申請展延 |
申請條件:
- 須為「同意戶」且已完成搬遷
- 需提供租賃契約、戶籍謄本及相關身分證明文件
安置有哪些選擇?一定要自己找房子嗎?
施工期間,住戶可選擇自行租屋或入住政府或建商提供的臨時安置住宅。
方式 | 優點 | 缺點 |
自行租屋 | 地點選擇彈性大,可自行挑選交通、學區便利的地方 | 需自行負擔房租,雖有補助但金額有限 |
臨時安置住宅(由建商或政府提供) | 通常租金較便宜或免租金,省去找房困擾 | 可能地點較偏遠,且生活機能未必理想 |
找房趣提醒:若社區由建商統一安排安置住宅,建議先親自查看環境、確定租約條件,避免因地點不便或設施老舊影響生活品質。
完工後卻住不起新房怎麼辦?
許多住戶擔心新屋分配後,因補差額或管理費過高而「住不起」。常見解方如下:
- 選擇退場、領取補償金
- 若補差額金額過大,住戶可選擇直接領取補償金,不回遷
- 補償金依更新前的權利價值計算,通常低於新屋市價
- 若補差額金額過大,住戶可選擇直接領取補償金,不回遷
- 申請融資或補助貸款
- 部分地方政府提供都更專案貸款或利息補助,減輕補差額壓力
- 部分地方政府提供都更專案貸款或利息補助,減輕補差額壓力
- 換較小坪數或調整分配戶型
- 在談判時可要求改配較小坪數或樓層,降低新屋價值、減少補差額負擔
四、不同意戶怎麼處理?補償金夠嗎
不同意戶選擇退場時,可領取補償金,但計算基準是「更新前的權利價值」,而不是更新後的新屋市價,因此補償金通常略低於同意戶分回新屋的價值。
補償金計算重點:
- 以更新前土地+建物價值為基準
- 扣除更新後的公共設施分攤與建築成本
- 依照專業估價師的估值為最終結果
舉例說明:
- 你的舊屋權利價值:1200萬元
- 更新後同意戶分回的新屋市值:1500萬元
- 如果選擇退場,補償金約為1200萬~1250萬元,少於回遷戶分到的新屋市值。
不同意戶會被強制徵收嗎?
現行法規已經廢除「強制徵收」條款,所以不同意戶仍有自主選擇權,兩個選項如下:
- 參與權利變換,分回新屋:適合希望留在原地生活、且能負擔補差額的住戶
- 直接領補償金退場:適合不打算回遷、或無法負擔新屋管理費與補差額的住戶
補償金夠不夠買新房?現實殘酷嗎?
補償金是否足以再買一間新房,要看地段與房市行情:
- 熱門市中心區域:補償金幾乎不可能買回同等地段的新屋
- 非熱門地區:補償金可能足夠購買小坪數或中古屋
因此,若你計畫退場並重新置產,補償金能否「補足換屋需求」是關鍵考量。
五、都更談判要點:如何談才不吃虧
建商在談判時最常以「權利價值」作為分配基準,如果你沒有足夠的資料,很容易被單方面數字「牽著鼻子走」。
建議必備的資料:
- 土地與建物權狀影本:確認自身持分大小,直接影響分配比例
- 實價登錄最新房價資料:掌握周邊市場行情,避免建商壓低估值
- 建築物現況照片與使用狀況:作為建物價值參考,特別是一樓或邊間戶
- 其他社區成功案例的分配比例:用來作為談判籌碼,讓建商難以隨意開價
找房趣提醒:若不清楚如何整理這些資料,可尋求專業房仲或都更顧問協助,確保談判時掌握最完整的資訊。
為什麼談判前一定要搞懂同意比例?
談判不只是和建商鬥智,更是「住戶之間的博弈」。如果你不清楚同意比例的計算方式與達成門檻,很容易被建商利用「大戶已經支持」這種話術製造壓力。
舉例說明:建商會先拉攏持分大的大戶,造成「快達到80%」的錯覺,但事實上可能還差很多。如果住戶盲目簽署,很可能在分配條件不利時錯失談判機會。
懂得計算、敢於談判,才是都更贏家
都更可以改善居住品質、提升房產價值,但也伴隨著補差額、補償金與安置等複雜的財務考量。是否需要自付錢、能否順利回原地住、補償金是否足夠,這些都不是建商一句話能決定的,而是取決於你的權利價值、談判能力與前期準備。
找房趣提醒:
- 在簽同意書或談判前,務必先了解自己的權利價值與合理分配比例
- 別被建商話術影響,必要時可請專業顧問或房仲協助審閱分配方案
- 提早試算補差額與可能的安置費用,避免在施工期間或完工後陷入「住不起」的困境
👉 還不確定你的社區是否符合都更資格?快看 → 都更條件與同意比例一次懂!2025最新規範懶人包
👉 想知道都更需要多久、流程如何跑才順利?下一篇 → 都更流程、時間與長期投資布局全解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