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設比是什麼?法規、算法與計算公式完整解析

公設比

目錄

公設比是什麼?

所謂「公設比」,就是一棟建築物裡面,屬於大家共同使用的空間占總坪數的比例。常見的公設包含:大廳、梯廳、走廊、電梯間、樓梯間、垃圾處理區、甚至健身房、交誼廳等。簡單來說,公設比越高,表示你買的房子裡,屬於「共有」的坪數越多,相對自己實際能使用的室內坪數就越少。

公設比的存在並不是壞事,因為它確保了住戶有舒適的公共空間與基本生活機能,但關鍵在於「比例是否合理」。

公設比與室內坪數的差別

很多買房人最容易混淆的就是:房屋總坪數 ≠ 你能真正使用的室內坪數。舉例來說,如果一間房子的總坪數標示為 40 坪,而公設比是 33%,那實際上能使用的室內坪數大約只有 26.8 坪,剩下的 13.2 坪就是你「看不到、摸不到」的公設。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人看完樣品屋很滿意,但交屋後卻覺得空間小一號的原因。
因此,理解公設比與室內坪數的差別,才能正確評估房價是否划算,也能避免誤判未來生活的舒適度。

台灣公設比的特色

台灣的公設比在國際上算是「特別高」的存在。一般來說,歐美住宅的公設比多在 10%~15%,日本則落在 15% 左右;但台灣卻常見 28%~35%,甚至有豪宅社區衝到 40% 以上。
這與台灣建築型態與市場偏好有關:

  • 大樓型住宅普及:多數人買的是電梯大樓或社區大樓,公設自然拉高。
  • 社區機能需求:建商喜歡加入會館、游泳池、健身房等設施,增加銷售話題,但同時也墊高了公設比。
  • 建築法規影響:法規規定必須設置的消防梯、電梯間、避難空間,也都會被算進公設。

因此,台灣買房幾乎一定要面對高公設比這件事,消費者在看房時,更需要把目光放在「實際使用空間」與「公設是否實用」上,而不只看總坪數。

公設比法規怎麼規定?

公設比並不是建商隨便喊價,而是依據《建築技術規則》與各縣市政府的建築管理辦法來規範。
在台灣,凡是大樓建案,建築師在設計圖送審時,就必須按照法規把「公共設施」的面積計算進去,包括消防梯、電梯井、機房、避難平台、垃圾儲藏室等。這些坪數會依法登記為共有部分,才會形成我們熟悉的「公設比」。

公設比上限與主管機關規範

雖然公設是必要的,但比例不能無限放大。目前內政部營建署對公設比訂有合理範圍:

  • 一般大樓型住宅的公設比 約在 25%~33% 之間
  • 若是有較多社區設施的建案(例如游泳池、會館),公設比可拉到 35% 左右
  • 超過 35% 就屬於「高公設」,購屋人需要特別留意實際得房率

主管機關主要是地方政府建管處,他們會審查建案設計圖,核准後建商才能動工。但在市場端,建商常會用「附加設施」的名義,將公設比推到極限。

常見法規灰色地帶

雖然有法規,但仍有不少「灰色地帶」:

  1. 會館設施的界線不明:例如交誼廳、兒童遊戲室,有時被包裝成「社區必備」,其實算是行銷噱頭,卻會讓公設比變高。
  2. 停車位坪數計算:地上停車位或機械車位的計算方式,常讓買方搞不清楚到底有多少空間算在自己房屋坪數裡。
  3. 管委會二次收費:有些公設空間建商雖然蓋了,但後續管委會會額外收維護費,等於買方既犧牲了坪數,又要繳管理費。

因此,雖然法規有訂「範圍」,但買房的人一定要看清楚「公設內容」是否符合自己需求,否則容易掉進「總坪數看起來很大,但實際生活空間縮水」的陷阱。

公設比怎麼算?

公設比的計算方式,其實就是把「共有部分」除以「總面積」:

公式:
公設比 = 公共設施面積 ÷ 建築總面積 × 100%

  • 建築總面積:室內面積(含陽台)+公共設施面積
  • 公共設施面積:大廳、走廊、梯廳、電梯井、樓梯間、管道間、垃圾間,甚至會館、健身房等

公設比算法解析

在房地產廣告裡,我們常看到「建坪 40 坪」,但實際可使用的室內坪數往往少很多。原因就是:

  1. 先扣掉公設:公共設施分攤下來,變成「大家都有份,但自己用不到」的坪數。
  2. 再看得房率:得房率=室內實際使用坪數 ÷ 總坪數。得房率越高,代表公設比越低,空間利用率也越好。
  3. 建商操作空間:有些建商會用「增設設施」讓公設比提高,看起來社區很豪華,但實際得房率卻下降。

換句話說,公設比不是單純的數字,它直接決定了你花錢買的空間,到底多少是真的能住。

公設比換算範例

來看一個最常見的案例:

  • 總建坪:40 坪
  • 公設比:33%

計算步驟:

  1. 公設坪數=40 坪 × 33% = 13.2 坪
  2. 室內可用坪數=40 坪 - 13.2 坪 = 26.8 坪

也就是說,雖然廣告寫 40 坪,但你真正能使用的空間只有 26.8 坪。

再舉另一個案例:

  • 總坪數:50 坪
  • 公設比:28%
    → 公設坪數=14 坪,室內可用坪數=36 坪
    這樣的得房率就相對比較高(72%),實際住起來空間感會好很多。

掌握算法與法規,避免買到縮水屋

公設比雖然是房市不可避免的制度,但聰明的買房人要懂得兩件事:計算法法規限制。先弄清楚建商廣告裡的「建坪」到底有多少是實際能用的室內坪,再確認公設比是否落在合理範圍內,就能避免花大錢卻買到「縮水屋」。買房前多比較、多試算,才能真正買到符合需求、住得舒適的家。

如果你還在煩惱該怎麼挑選物件,建議善用找房趣,直接幫你比對房屋資訊、掌握公設比與實際使用空間,買房少走冤枉路。

相關文章

購物車
返回頂端